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刘伯温用一首诗保住性命,现今几乎人人会背

朱元璋在自己的遗诏中曾言:“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他草根出身,却成为了史上最勤劳的皇帝,从登基到去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如此勤

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刘伯温用一首诗保住性命,现今几乎人人会背

朱元璋在自己的遗诏中曾言:“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他草根出身,却成为了史上最勤劳的皇帝,从登基到去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如此勤政,夯实了大明王朝的基础只不过,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也很重,开国初期,将当年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封官加爵,最后又亲手将这些人屠戮,刘伯温原本也难逃浩劫,最后用一首诗保住了性命,后来还成为了人人都会背的千古名句。

朱元璋出生1328年,家里世代为农,能够建立大业,和当年的刘邦一样,身后有一群足智多谋的人扶持,还未得天下时,李长善曾经告诉他:“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那时候的朱元璋也确实如此。

之后,在李长善、胡惟庸、刘伯温、徐达……等众多人的扶持下,打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歼灭方国珍,建立了大明王朝,1368年,在南京称帝,刚刚称帝的他没有忘记当年的功臣,初封六公,后又封4公,并且在鸡鸣山立功臣庙,表彰众人。

1376年,因为“空印案”有上百名曾经的功臣被杀,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到了1380年,“胡惟庸案”中包括胡惟庸,还有陈宁、涂节等人被杀,胡惟庸被诛九族,多年后,这个案件再次引发血案,前前后后有七八万功臣被杀,1385年的郭桓案中,也牵连了六七万人,之后又有蓝玉案。据《明史》所载:“明初四大案”后,明朝的开国功勋几乎被屠戮殆尽,只余三两人!

为了避免杀身之祸,1371年,刘伯温选择提前告老回乡,隐居在山野田间,每天饮酒下棋,闭口不提当年的功绩,不过在民间却一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由此可见,刘伯温当年虽然没有被封公,在百姓心目中却一直都很受尊重。同样过高的赞誉,在刘伯温眼中并非一件好事。

都说刘伯温神机妙算,眼力过人,精通兵法也精通天文,当年在朝廷中,刘伯温的很多进谏朱元璋都会听,在告老还乡的前一年他还被封诚意伯,此时的他身体还并未出现不适,就辞官归隐了。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的性格有点反复,虽然清正廉明,但是眼里容不得沙子,杀伐果断,料想到将来可能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况且朝堂动荡不安,所以提前归隐。

没过几年,刘伯温身患重病,此时朱元璋还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来瞧,名为治病,其实更为了打探虚实,唯恐刘伯温谎称病重,实则韬光养晦,企图造反,不过这一探,刘伯温是真的病了,不过,朱元璋在如此危机时刻对自己的不关心也让刘伯温心寒。

不久之后,就传出刘伯温暴毙的消息,不过朱元璋转念一想,事情没这么简单,未必真的死了,于是快马加鞭来到了刘伯温所在的村庄。刘伯温也知道,陛下不会轻易相信自己,凭借他曾经的功绩,陛下一定会亲自来察看,于是他在村口必经之路旁的一间破庙中写下一首诗,当朱元璋赶来经过破庙时,不仅回想起了当年,于是踏入寺庙中,看到了一首诗: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看到这首诗之后陷入了沉思,命人将此诗抄录下来,之返回京城。刘伯温也因此保住了性命,当年刘伯温的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古名句,几乎人人会背,和《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辅相成,同时也告诫朱元璋,站在仁义的一方时,就会有很多人帮助,而背弃了仁义,则必然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