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激荡50年:老书记吴仁宝和他的子孙后代们

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时间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热潮。然而有那么几个村庄却坚持按照自己的特色,走集体

华西村激荡50年:老书记吴仁宝和他的子孙后代们

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时间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热潮。然而有那么几个村庄却坚持按照自己的特色,走集体道路。没想到,这一走,走出了个“天下第一村”,这个村就是华西村,这其中一位村党委书记便是吴仁宝。

从20世纪60年代到2013年吴仁宝离世,他带领着华西村走出了富裕之路,然而就在他去世当年,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也接踵而至。

接替吴仁宝的华西村新掌门固然是他的儿子吴协恩,随着“后吴仁宝时代”的到来,对华西村的非议不绝于耳,究其原因却不仅仅是父死子继新掌门的上台,这一切还要从华西村由穷到富过程中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说起。从这一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征程中,窥看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和后吴仁宝时代如何带着村民从贫穷走向富裕。

而观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和他的子孙后代,更可以看到一场经济的变革和崛起,谈谈华西村的激荡50年。

吴仁宝缔造的光辉时代

在2012年,见过老书记吴仁宝的人无一不称赞老书记精神矍铄,腰板总是挺得笔直,说话做事也如同从前一样雷厉风行,谁也没想到仅仅在一年多后,老书记就驾鹤西归,离开了他深爱的华西村,离开了兢兢业业奋斗48年的村党委书记一职。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成立之初,全村六百多号人,人均年收入不足45元,还外欠债1.5万元,水稻平均亩产量不足350斤,穷得远近闻名。年仅33岁的吴仁宝就在此时临危受命,担起华西村支部书记的重任,开启了改造华西的历史征程。

一、从一穷二白到第一村

60年代前,华西村穷得响当当,“有女不嫁华西村”的说法在当地广为流传。吴仁宝1961年开始担任华西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48年,他时时刻刻以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即便是多年以后,2006年的春天,大部分华西村的村民住上了人均300平的第三代楼房,老书记吴仁宝却还住在第一代的老房子里,遵循着多年前自己立下的“三不”誓言: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

正是这样艰苦奋斗加上勤俭节约的作风,吴仁宝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于是在1978年全国大部分村庄都追随着安徽凤阳小岗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造时,吴仁宝结合华西村人多地少的实际分析得出:分田到户的方法并不适合华西。

反而华西村工业基础好,集体经济强,他提出“将500 多亩粮田由 30 多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的想法。村民们把自己的信任全部交给吴仁宝,获得了群众支持的吴仁宝也用实践证明了他用长远的眼光,本着共同富裕的理想。

吴仁宝在一次村支部会上对支部委员说明他坚持“不分”的理由时说:“我们要吃透两头,实事求是。”

“凡是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可行的,都应加以坚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我的体会是,中央允许搞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度,就是不是一种责任制,不搞一刀切,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正是由于他认清实际、敢作敢为,尽管是逆着分田到户的大流,华西村却走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书记吴仁宝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独到的眼光使华西的每次转变都能恰如其分地踩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作出适应当时情况的转变,事实证明,华西的路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自上任以来,吴仁宝率领着干部、群众起早贪黑,改造水网、农田、对洼地进行填补,河流进行改道,使得整体耕作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硬是用村里勤劳的人力将人们口中的“烂泥村”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样板村”。

除了稳扎稳打的农业建设,他也是顶风冒险、积极推动华西村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人。“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吴仁宝冒着政治风险,悄悄创办了村五金厂。

全国的工业建设刚开始起步,市场起伏大,钢铁、铜铝价格时常变动,但华西讲信誉,只要与客户订立了规范合同就按合同来。华西小五金厂从1969年创办至1978年,“总计实现产值296.35万元‚创造利税135.03万元”。华西人均分配水平也从130元上升到220元。

华西村真正完成“原始积累”是在1992年,当年的人都知道,那是个“一个会议赚了一个亿”的故事。当时刚准备休息的吴仁宝看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报道,紧急召开会议,要求动员一切资金囤积生产原材料。

仅仅3个月功夫,铝锭的价格从6K上涨到1.8万元,1999年,“华西股票”正式上市,开创“村庄上市”的先例,此后更是无人不佩服吴仁宝的敏锐眼光和商人般的经济头脑。

2007年,富裕了的华西村不惜拿出30亿元建造“空中华西村”,除了修建高达74层的五星级酒店,还建造空中花园、游泳馆、甚至购买了直升机,推出“空中看华西”项目,华西村赶上了第一波旅游热潮,实现了从农业到钢铁到旅游的转型。

华西村奇迹先进生产方式的范例在华西村成功的发展过程中吴仁宝超越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直接进入“让一定范围的人从一开始就走向共富”以此理念为基础,他实现了“资源集中、资金集中、人才集中”的规模经济发展模式。

“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体现了吴仁宝着眼全局的意识。殊不知,曾经引以为傲的“集中”模式下面,却隐藏着汹涌的波涛。

二、落到个人身上的幸福感

华西村的集体经济,并不是那么无懈可击。“集体成员权益”至上导致的结果是个人所得利益的压制。

在华西村提供的一份“华西特刊”上,88位先进人物头像排成“金字塔”状,吴仁宝一家三代人处在顶端,家庭成员22人几乎全部担任了领导岗位。根据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怡2004年的研究数据,吴仁宝四个儿子可支配的资金占华西村总量的90.7%

遵循村里“二八开”与“一三三三”的分配机制,每个村营企业都设盈利指标,超指标部分实行“二八开”进行分配,即20%留在企业投入再生产,80%用作奖金分配。奖金分配的原则也同样留下一部分作为集体再生产。

华西村用年薪的方式牢牢控制着周边村的管理层,也同样对村民进行现金的管控。例如用有偿使用别墅来达到对村民的“管理”,这最终导致的就是村民全身心地扑在村办企业。

华西中心村的资金管理链,让每个人都成为集体系统的齿轮。一旦离开华西村,那现有的一切福利待遇,都会被收回。

后吴仁宝时代

继吴仁宝死后,他最小的儿子吴协恩上任了。上任以来,吴协恩继承了其父亲不拘一格地用人标准,眼观天下,招贤纳士。改革开放初期,多数企业粗放型发展,高耗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调,随之而来的是发展瓶颈,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更是一大难题。

吴协恩上任以来,认识到了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老村”之路,以己之力,推动华西发展转向,以服务业作为其工作的中心,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旅游业、远洋海工、金融投资等新兴产业,采取措施关闭了老线材厂、热轧带钢厂等相关企业。

当然这是他新上任的目标和想法,但现实中的转变并不那么如意。

“空中看华西”的直升飞机旅游业因其高达一千元一次的体验费吸引游客的动力不足,普通市民大多望而却步,重工业及廉价劳动带来的福利也逐渐衰退,新兴起的旅游业似乎并没有如同设想的那样站稳脚跟。

从钢铁行业向旅游业的转型过渡能否成功关系到华西村的经济命脉,也同样关系到新一代接班人的威望和外界对华西的看法。

尽管华西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大不如从前,但也绝非外界所传闻的负债300亿。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带领下的华西村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天下第一村的神话,彰显的成功是强人领导模式带来的。

在其去世后,四子吴协恩无论是个人声望还是治理能力相比其父略逊一筹,这进一步影响了新任领导在村集体内部的领导能力和权威。

外界对吴仁宝四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村总量的90.7% 的研究数据表明吴仁宝家族在华西村的势力之大,但同时,无法否认的是,吴仁宝家族确实为华西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吴仁宝创下的功绩已经成为历史,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美名已少人称赞,华西村作为集体化村庄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曾获得了毛主席、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不可否认的是,每一种发展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集体化模式带来的弊端和钢铁工业向新兴行业的转型成为华西村新任领导班子——吴仁宝后人们的难题,也同样提醒着我们去思考除了强人领导模式下的成功,华西村的辉煌给予我们向共同富裕的前行之路哪些可供借鉴的启发。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