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速读:东林党到底是个什么党?探究明朝第一政党的成败始末

顾宪成叹了一口气,这些曾经在他的东林书院上课听讲、读经劝学的书生和士大夫们,一个一个以笔为剑,走上了大明政治的修罗场。对他而言,他不曾预料到

趣史速读:东林党到底是个什么党?探究明朝第一政党的成败始末

顾宪成叹了一口气,这些曾经在他的东林书院上课听讲、读经劝学的书生和士大夫们,一个一个以笔为剑,走上了大明政治的修罗场。

对他而言,他不曾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他没想过东林书院会变成东林党,更没想过有朝一日大明江山的命运会和东林党息息相关。——题记

明朝到了中期之后,统治就不太行了。

一方面执政的君王不像太祖成祖那样有魄力,另一方面几百年的封建制度也出现了弊端。

国家走了下坡路,皇帝甩手不管,大臣就得积极行动起来。

神宗万历元年,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开始改革。

自明太祖朱元璋后,大明就不设置丞相这个官位,但上有对策,下有政策。丞相是没有了,但是内阁站上了大明的历史舞台,内阁首辅是内阁的扛把子,大臣中的战斗机,权力在某种程度上比丞相还大。

张居正一顿改革,让逐渐走下坡路的明朝有了一些起色,又由于改革期间正是神宗皇帝朱翊钧小时候,所以张居正不仅改革,还把国家的权力牢牢的抓在了自己手里。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张居正这种官员和严嵩还不一样,严嵩擅权,是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张居正把持朝政,不图自己,只是想利用权力更好的给大明王朝打工。

从某种意义上讲,“张居正改革”无疑是一件历史性的标志性改革,福荫明代,利及子孙。不过很可惜,因为他在权力的上的过度把持,让长大后的神宗皇帝非常反感,张居正前脚领了便当,戏份杀青,他的诸多制度就随即被废除了。

这时的大明王朝又陷入了混乱。

皇帝势力、王公势力、勋爵势力、大臣势力、宦官势力纷纷展露头角,想在大明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些人整天是打来打去,你给我一拳,我给你一脚,每个人都在追逐权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没人关心国家大事,也没人关心老百姓的死活。

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识份子站了出来,他们表示:国将不国,必须得好好管管了。

古人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站出来的,正是这帮书生。

这帮书生里第一个站出来的,叫顾宪成。

因为家住无锡东林,素有文采,所以时人都称呼他为“东林先生”。

他是东林党的发起者,也是东林党的创始人,但此时离东林党的成立,还有一段距离。

顾宪成当过官,在朝廷任职时,直言敢谏。当然,朝廷中也不乏他这样的官员,他和这帮无私且正直的官员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骂皇帝。

今天说明神宗懒惰,明天说明神宗无能,后天说明神宗不敬业。

明神宗不是唐玄宗,顾宪成也不是魏征。他或许是个正直的人,但却没有魏征的才能。相同的,明神宗只是个消极怠政的中年人,更没有唐玄宗气度。所以不久之后,顾宪成因为顶撞皇帝,被削去官职,贬回了老家。

回家之后的顾宪成不甘寂寞,在当地兴修了一所前人留下的东林书院,当起了文化俱乐部的讲师。你别看他治国没两下子,但是当老师,叭叭讲课还是很有天分的,一来二去,他在讲课圈混出了名气,各地书生士子,乃至朝廷上下的官员,好文化的,仰慕学究的,都来东林书院聚会,交流文学、谈天说地。

这时候的东林学院,并没有什么特殊或者出彩的地方,只不过是个文化交流的场所,是一帮文艺青年聚会的地方。

但小小的文学聚会名气越来越大, 读书人和官员们凑到一起,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对政治的看法。

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

大家发现彼此之间居然这么的心有灵犀。

我们来总结一下,当时的东林学院主要由两部人构成。一部分人是郁郁不得志的书生学子,一部分人是郁郁不得志的朝廷官员。他们都在那个政治黑暗的时代没有出路,昏暗度日。他们都郁结满腹,但他们也有很有文化。

一群理想主义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彼时,一个交流文学见识的地方正在慢慢的转变为一个交流政治的场所。

这帮失意的人凑在一起,共同凝造了东林学院,他们从始至终都称呼自己为“东林学院”,“东林党”这个名字,其实是当时的反对者给他们起的外号。

和其它所有政治党派都不同是,东林党不是一个固定的,严密的,歃血为盟的利益共同体。

他们不会拉帮结伙的凑在一块对付别人,他们只会坐在一起议论,交流,诸如此类,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这也就是东林党人的特点:他们是一群兴趣爱好相同,政治观点一致,但是却并不在政治活动中相互结合的人。

说白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关系仅限交流,平时你忙你的,我忙我的,但是大家身上都有着东林学院留下的烙印。

那这帮人主要鼓吹的观点是什么呢,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作为文艺青年,书香门第,他们非常瞧不起太监同志们,要求把不老实想参与权力争夺的太监们都收拾一顿,把权力平等的分给朝廷六部,而不是放在一个团体或者一个人手里。

2.反对朝廷横征暴敛,希望国家政策都能惠之于民,希望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商业,让大明经济再次复苏,GDP再次翻倍上升。

3.加强辽东防御,必须把后金那边虎视眈眈的努尔哈赤小老弟重视起来,趁着他们尚且不成气候,先把他们收拾了。

条条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字字句句,只能出自忠臣的肺腑之言,

所以说东林党是个好组织,东林党人也是一群好人。

所有的东西在一开始都是纯粹的, 但是时间长了,就变味了。

因为东林党人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组合能量很大,为啥非要做个公益组织呢,应该把自己强大起来,在大明的政治舞台上插上一脚啊。

东林党开始分裂,当然,是内部分裂,表面上,他们仍然一体的,但在内部,东林党人以祖籍为标准,分裂成了诸多小党派。

老家在山东的,叫齐党。

老家在湖北的,叫楚党。

老家在安徽的,叫宣党。

老家在江苏的,叫昆党。

老家在浙江的,叫浙党。

这些党派和非东林党人结成的党派开启了新一轮的政治博弈。

这也是大明朝堂的特色,所有人都在站队,所有人都在拉帮结伙,所有人都在相互攻击。

而到此时,原本只是普通的学术门类的东林党经历了几次转变。

它从一个学术组织变成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组织,从一个无为而治的政治组织又变成了朝廷中争权夺利的政治势力。

他们的目的性也变了,从一个想要为国救国的初衷变成了醉心权力的追逐。

东林党变了。它变坏了,也变强了。

这是东林党的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万事万物,总要发生改变,一切都不会例外,东林党自然也不会成为那个例外。

东林党的存在,贯穿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

它们就像一支支无组织但有纪律的游击队一样,搅弄着大明的风云,一手促成或参与了以下历史事件:

1.国本之争——太子究竟谁来当?

它们参与立储,左右大明皇帝的继承。

2.梃击案——殴打太子的究竟是谁?

它们调查案件,做大明一朝的律政先锋

3.红丸案——皇帝为什么拉稀不止?

它们甚至亲自推动了大明历史的重要进程。

4.移宫案——老娘就是不走,你能拿我怎么样?

就连后宫的事情,东林党也要管一管。

一时风光无两,战斗力强悍的、人手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东林党拳打敬老院,脚踢幼儿园,最后却败给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魏忠贤。

“东林终结者”魏忠贤编纂了一本叫做《三朝要典》的书,胡编乱造了历来东林党人参与时政的内容,书成之后,拿给当时的皇帝明熹宗一看,明熹宗是个宅男,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搞木制手工,他表示别来烦我,你看着办。

魏忠贤舒服了。他得到皇帝的准许,开始了疯狂的屠杀模式,东林党人被残害至尽。更为有趣的是,魏忠贤又编了一本《东林点将录》,把东林党人士按照《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编撰成名单,依照抓捕。

巨大的东林帝国大厦死于简简单单平平无奇的一击。

它简直太好对付了。

东林党没了,但历史对东林党的评价却留了下来。

有人认为,东林党是大明的悲歌,也是时代的悲剧。他们胸怀豪情壮志,但却没遇上一个好的时代。残酷无情的政治旋涡让他们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归路。这群士大夫出身的人们,耿直勇敢,为了自己的理想主义甘愿牺牲性命。

有人认为,东林党和大明其它的政党别无二致,是一群只会空谈,缺乏才能的庸人,俗人。他们的失败纯属咎由自取,根本不值得可怜和同情,乃至明朝的灭亡,和东林党内部的党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呢?你又怎么认为?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