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让整个大明臣子为之汗颜的女人

在中国所有的朝代里,女性人物都是被记载到单独的“女传”里的,而秦良玉,却是作为王朝猛将列入正史将相列传的中一位女性。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秦良玉:让整个大明臣子为之汗颜的女人

在中国所有的朝代里,女性人物都是被记载到单独的“女传”里的,而秦良玉,却是作为王朝猛将列入正史将相列传的中一位女性。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题记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

春寒料峭,虽然春天已经到了,但是真正的温暖还远远没有来到。

轰动一时的临清民变刚刚结束,远在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的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杨应龙又起兵造反了。

边疆作乱,万历皇帝就算再懒也不能熟视无睹。

他接连派出几只小分队赶赴贵州平叛,当地的宣抚使(官职名)马千乘也领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奔赴战场。

马千乘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大明将领,能在大明276年的悠悠岁月中被人记住,靠的不是他自己的本领,而是他的媳妇儿。

是的,他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妻子,叫做秦良玉。

秦良玉是重庆人,川渝之地的妹子。性情热烈,颇有胆识。而且秦良玉是个通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类型。

琴棋书画,秦良玉样样都会,长枪短棒,秦良玉样样精通。

能文能武,能说能打的秦良玉当然不会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待着,她和丈夫一样,都是明朝正式任命的边塞将领。

造反头子杨应龙,世世代代都受朝廷封袭统治播州,他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势力盘根错节,早就生出了不臣之心。

并且,老杨同志认为明朝统治中原多年,不经战事,云贵川一带的官兵疏于战阵,更是弱不禁风。

对敌人的错误估计让杨应龙头脑一热,一拍脑门,就开始了自己造反大业。

没想到造反之路刚一开始,就碰上了马千乘和秦良玉两位SSR级别的武将。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夫妻二人把杨应龙按在地上就是一顿猛锤,朝廷大军也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杨应龙见大势已去,选择了自杀。

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叫做“播州之役”,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时期著名的三大征之一,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压倒性的胜利,但是为了打好这场战役,大明政府集结了近25万的兵力,这几乎耗尽了大明政府最精锐,也是最后的军力、财力和物力。

导致很多人有“大明亡于万历”的说法。

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是不中肯的。

朱元璋搞政治清洗运动,把大明的很多忠臣良将都屠戮殆尽,严重地阻碍了大明的人才发展,那大明是不是“亡于朱元璋”?

明英宗闲得没事非得跑到土木堡那旮沓去带兵打仗,结果被瓦剌人给俘虏了,那么大明是不是“亡于明英宗”?

很显然,这种揪着一部分史料和细节来给历史人物扣锅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我们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任何朝代的兴亡,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而是一群人乃至所有人共同参与下来的结果。

让我们说回故事,杨应龙死了,播州之役结束了。

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得十分出色的马千乘夫妇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遭到了小人的暗算。

太监邱乘云诬告马千乘参与造反,朝廷震怒,将马千乘下狱,不久,这位为大明王朝奉献一生的将领病死狱中。

明中晚期,政治腐败,统治黑暗。不过是武将出身的秦良玉没有能力替丈夫沉冤得雪,她只能接替自己丈夫的职位,默默地承受了一切。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时间来到天启元年九月,此时的后金势力已经入侵辽东,重兵包围了沈阳。

朝廷诏令秦良玉带兵征讨,老秦家牵一发而动全身。

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战死沙场。

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九死一生,在辽东战场上突出重围,才捡了一条命。

不单是她的兄弟,她的儿子马祥麟、他哥哥的儿子秦翼明、秦拱明等等秦氏一族,无一不在辽东战场上尽忠报国,挥洒热血。

一家老少,满门忠烈。

朝廷把秦良玉从边陲将领提升为三品大员,秦姐正式站上了晚明的历史舞台。

她亲率三千精锐,马不停蹄地赶赴山海关,支援明朝对后金的边防。

三千人,面对后金军队的来势汹汹很显然不够看。不久之后,秦良玉返乡募兵。

此时的大明王朝早已经失去了往昔的荣光,内忧外患不断。

后金势力步步紧逼,辽东战事吃紧,西北匪患猖獗,四处起义造反不断。

四川叙永宣抚使奢崇明造反,就让秦良玉给碰上了。

奢崇明同志和之前的杨应龙一样,都是明朝在少数民族设立的部落首领。

淳朴善良的少数民族当然不会闲着没事自己就造反,还是要归咎于明朝腐败残酷的统治。

皇帝无为,权臣弄权,宦官乱政。

在政治角度上,只要是那些当官的,不管时节好坏,总能大捞特捞,苦的是老百姓。

奢崇明虽然是当地土司,但基本上属于明朝政治系统里非常边缘化的官职了。

当地百姓挨欺负,他也跟着不好过。

后金军队在辽东战场上横行,大明的军事力量基本都侧重在东北一带,川蜀之地防务空虚,这给了奢崇明起兵造反一个很好的机会。

他发动叛乱,占据重庆,进军合江、大破泸州、攻陷遵义,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大梁。

秦良玉和奢崇明杠上了。

一个是忠贞爱国的女将领,一个是野心勃勃的梦想家。

俩人打的是有来有回,你来我往。

正在酣战之时,当时的朝廷官员们却坐不住了。

这帮常年蛀在权力枢纽上的文臣们,为国效力他不行,风言风语他最行。

他们向皇帝上疏,表示秦良玉一个女人,整天打打杀杀,风风火火,抛头露面的,还领兵打仗,让敌人看到了,还以为咱们大明没有热血男儿了呢。

对于这样的议论,笔者只想说一句:大哥?你们行你们倒是上啊?

秦良玉当然也不是好惹的,她知道群臣非议自己,也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疏:

《明史》:“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一帮五大三粗,身高六尺的男儿汉们,不想着如何尽忠报国,居然还猜忌我这样一个妇道人家。这种人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自己的行为,不会觉得羞愧吗?

此言一出,群臣面红耳赤,天下哗然,连皇帝也大为震动。

他告诫群臣,要以礼相待秦良玉,不能再有任何的猜忌和怀疑。

秦奢之战不出意料地以秦良玉的胜利而告终,这位响彻晚明历史的巾帼女将似乎有着不同常人的战斗力,拳打辽东幼儿园,脚踢四川小朋友,纵横战场,屡战屡胜。

在那个时代之下,有很多仁人志士,名臣良将涌现出来。

他们有报国的决心,有非凡的能力,但积重难返的大明帝国已经不是他们可以拯救的了。

强如秦良玉,也无可奈何。

我们为那些错生在一个帝国将要崩塌之时的人们而惋惜。

他们往往忠君爱国,用尽自己的一切守护自己脚下的土地和家园。

但时代没有给他们机会,他们是大明最悲凉的底色,也是大明最浪漫的军人。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

清(后金)军从东三省风尘仆仆地赶来,攻破河北卢龙县,直逼京师。

秦良玉奉召进京勤王,护卫京师。

她不仅连人带兵赶赴北京,而且散尽自己的家财,用做军饷,犒劳士兵。

晚明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爱国将领。

曹文昭、史可法、周遇吉、孙传庭等等。

他们未必都生活在一个时代,也未必都给一个皇帝打工。

但他们身上有一种相同的特质,那就是不管什么样的乱局,不管什么样的险境。他们受到天子召唤,总会毅然决然地前往。

你可以说他们是一帮撞了南墙的傻子,你也可以说他们是愚忠愚孝。

但他们身上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依然深深地打动了我。

秦良玉就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打工人。

我们要知道,从某种角度上讲,害死她丈夫的,正是这个腐朽国度的黑暗统治。

但她放下了仇恨,放下了对明朝的偏见,选择了和大明站到一起。

明朝修筑大凌河城,秦良玉派兵一万支援。

河南流寇泛滥,秦良玉派兵支援。

她的人生就是由无数次的派兵征讨和派兵支援构成的。

她就像大明王朝统治之下一块坚硬的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迁。

她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和伟大的战绩,她的所有行动、指挥、都是零散的,不足以拿出来品头论足。

因为毕竟她只是小股部队,很难对整个明朝的局势产生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但我们不能因为她的渺小,就忘记她为整个民族,整个朝代的付出。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男人的出现,也许秦良玉会很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但,张献忠来了。

老张同志不仅是明末著名的起义军领袖,更是秦良玉一生的对手。

如果说前半生的忙忙碌碌对秦良玉来说是上天对她的亏欠,那么张献忠的到来,则彻底地燃起了她的斗志。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张献忠攻陷重庆奉节,秦良玉率兵征讨。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听闻秦良玉赶来,竟然脚底抹油,选择了逃跑。

他跑了没几步,被屁股后边的马祥麟(秦良玉的儿子)堵了个正着,娘俩前后夹击,给张献忠胖揍了一顿。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张献忠联合另外一位造反头子罗汝才再次攻打重庆,秦良玉再次率兵征讨,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罗汝才听闻秦良玉赶来,做出了和张献忠一样的选择,那就是不战而退,逃跑。

要知道,张献忠和罗汝才的兵力,是秦良玉的五倍有余。

他们在西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见到秦良玉,却都像小老弟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

也许张献忠早就明白秦良玉是他的宿敌,所以他始终避其锋芒。

扬长避短的张献忠很快势力更大,但他也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克服了对秦良玉的恐惧。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老张同志再次进犯重庆。秦良玉也如约而至。但这一次的张献忠没有选择逃跑,他和秦良玉正面开战。

四年间的风云变幻,已经拖垮了秦良玉队伍的斗志,这一仗秦良玉被打得惨败。

但张献忠没有乘胜追击,或者把秦良玉置于死地,他对眼前这个容貌俏丽但却透漏出一股英气逼人的气质的女人似乎有着源发性的空虚。

他选择了招安秦良玉。

秦良玉说了这样一段话:

《明史》:“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我的哥哥、弟弟都为了大明帝国而战死沙场,我只不过是个妇人,长在大明国土,受国家之恩二十年,现在落到这副境地,我没别的本事,投降是肯定不能投降的,我只会用我毕生的时间来和你们这些反贼抗争。

写到这里,我想问一问那些倒戈投降的明朝大臣们。

问问自诩清高的王铎、问问经纶满腹的钱谦益、问问雄心壮志的孙承泽。

我想问问他们,为什么投降?

一介女流尚且如此,你们这些男儿情何以堪?

丢不丢人,害不害臊?

秦良玉没有投降,她选择集结剩下的残兵,驻守到了石砫(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其时,打了胜仗的张献忠四处招安,劝降四川各地的将领,但是却唯独不敢到石砫去。

张献忠害怕秦良玉。

而且是怕得要死的那种。

秦良玉选择了坚守。

但大明王朝却再也坚守不到明天了。

崇祯上吊,死于煤山。王朝覆灭,荣光不再。

但秦良玉并不孤单,朱氏子孙们三三两两地建立了南明朝廷。

远在福建的隆武帝朱聿键专门派人来到石砫,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少保,封忠贞候。

而近在西南的永历帝朱由榔也表示了慰问,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傅,并任四川招讨使。

对南明历史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怎么乱七八糟的这么多皇帝?

明朝灭亡后,老朱家的四位子孙朱由崧、朱聿键、朱聿鐭、朱由榔分别在各地单独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南明小朝廷,他们是明朝政权最后的延续,也是大明江山最后的挽歌。

秦良玉明白,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江山已经沦丧了,此时的封侯拜相又能有什么用呢?只能给千疮百孔的江山加上一抹更加悲凉的底色。

此后,她终生在石砫,守护当地一方百姓。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7月10日,秦良玉寿终正寝,终年75岁。

那一夜,漫天杨花飞舞,为这位不世的女英雄送别。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本篇文章到此结束,江湖不远,历史在你我眼前,我们下期再见~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